logo
Navigation
Views: 3143 | Replies:0
亚裔细分不值得一争
OP 08/14/2017

近日,波士顿地区多名华人聚集在州政府大楼前,抗议将亚裔细分的H .3361法案(8月4日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)。过去,美国将来自亚洲各国的新移民统称为亚裔,甚至和太平洋岛国后裔划为亚洲及太平洋岛国(Asian-Pacific Islander)群体。2016年,加州众议员鲍勃·邦塔(BobBonta)提出一项将亚裔继续细分为中国裔、菲律宾裔、越南裔、日裔、韩裔、印裔、苗裔等,以便收集更准确的数据。在华裔居民的强烈反对下,法案被修改,争议最大的教育部分被删除。最终的法案完全针对公共健康,也获得了通过。此后,纽约、马萨诸塞等亚裔人口较多的地方,也陆续有相关法案被提出,而且每次都被大批华人抗议。

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照说分得越细,数据就越精准,越有用,反对的原因何在?亚裔的成就、收入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。随着美国亚裔人口的增加,将其细分,或许对华裔有一些影响,但负面影响和其重要性被严重高估。

很多华人说这种细分是种族歧视,这种逻辑站不住脚。将华人华侨华裔划分为Chinese,并未违背事实,又不是将我们错划为太平洋岛国人,歧视在哪里?大家之所以抗议,是因为一些潜在的、未必有依据的担忧。华人小孩在学校里教育本来就很突出,“扶持行动”(Affirm-ative Action)等因素,已经影响了孩子们的大学录取,大家担心:再细分下去,华裔孩子上名校就更难了。在同样的标签之下,有些华裔的竞争力比另外一些更弱。在“亚裔”这个更大的标签之下,浑水摸鱼继而出人头地更容易一些。

作为父母,这种担心可以理解,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必要。如加州州长布朗在否决原始细分法案时说的那样,细分“可收集到更好的信息,但不一定能够产生支持后续行动的更大智慧”。细分对于教育实质行动的影响微乎其微。例如,细分是在各州层面采集信息,即便能影响到大学录取,也只能稍微影响到州内读书的学生。若孩子去外州读那些私立名校,则这些细分的作用就更小了。起到更大作用的,是各高校自己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录取时的实施方法。这些方面,高校受州数据的影响不是太大。细分导致的,只是标签上的微调,而与此同时,一个不应忽略的背景,是照顾黑人、西裔等传统弱势族裔的“扶持行动”而面临打击,特朗普政府已经着手在这方面下功夫。

综合各种因素考虑,一个州政府的细分政策,对于机遇的影响,落实到具体学生身上,小到可以忽略不计。为了这微乎其微的利益,而大张旗鼓去抗议,其弊端却不容忽视。分明是华人,为什么坚决反对“华人”的定位,而乐于使用“亚洲人”这个笼统的标签?是以华人身份为耻吗?别人不一定会想到我们担心的那些问题。

再者,华人对于孩子上好学校的好处如此在乎,这个现象本身也颇值得反思。不论在国内国外,华人似乎都给人上大学输不得的印象。似乎是大学上错,一生都完了。很多事情不是这样,尤其是在美国。比如上医学院,上哈佛医学院和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相比,当然哈佛可能质量和声誉更好一些,但拉长了人生的战线,从各种有形无形的成本和效益上看,差别没那么大。很多时候,其生活质量相差无几,甚至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人过得或许比哈佛医学院的人更好。一辈子很长,上对学校,嫁对人,靠这些一锤子买卖,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?为了一点正规教育的机遇而抗议,看似精明。但真的是其他民族和文化都搞错了?他们的家庭让孩子放学后去公园钓鱼、打球,我们让孩子学习、做题,到底谁的做法更坑娃?为了孩子的教育,去最好的学区,去华人多的地方,结果竞争激烈,于是抓得更狠,“虎”得更凶,恶性循环。这是对孩子的负责吗?我深表怀疑。

从抗议晚间节目“鸡毛秀”“辱华”开始,华人参政议政意识越来越强,这是好事。有一些也是起到实际作用的,比如在警察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,美国司法系统挑出无辜伤人的梁警官来重罚,华人的抗议这时候就是有用的。但因为担心孩子上大学被排挤,而上纲上线,套用种族歧视话语,则招致反感。

参政议政应该按照所在国的逻辑来。比如注重自己产生什么影响,而非自己可能被怎样影响。反对的对象要更有普遍性,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福利受到的影响。例如扶持行动挫败社会公平,弱化具体族群,如果大家去反对,则更名正言顺一些。而不是说,为什么细分?越南裔是弱势群体,我们就不是“弱势群体”啦?这有点像国内争取贫困县的思路,无非是得到更多补贴和照顾。这种思路也是大有问题的。在美国,我看到其他一些亚裔族群的人升任高管的越来越多。我发现,在华人争着当弱势的时候,他们在学着怎么当领导者,这种思想境界的差异,更值得大家去关心。

0 0
 Share with WeChat
Open your WeChat,Scan QR Code,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.